第二届“孔子文化节”在莫斯科举行

第二届“孔子文化节”在莫斯科举行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主要是,新华社联合国9月26日电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5年9月26日,纽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强主席女士,各位同事: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前,全世界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法西斯,抱着永不再战的理想建立了联合国。  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成果,它的建立是人类对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痛定思痛、摆脱丛林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总之,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国璇) 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27日在国家网球中心结束女单第二轮。巴黎奥运会冠军郑钦文在温网之后的复出首战获胜;三位中国选手袁悦、朱琳和王曦雨无缘女单32强。  今年7月温网结束后,郑钦文接受右肘手术,因此错过包括美网在内的多项赛事,本届中网是她的复出首秀。作为赛会7号种子,郑钦文在女单首轮享受轮空待遇,第二轮的对手是哥伦比亚选手阿朗戈。两人最近一次交手在今年法网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但是,9月27日,来自10个国家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湖北宜昌姚家港化工园。在三宁化工5G智能中控室,高清大屏上装置运行数据点闪跳动,员工正远程操控着各个关键生产环节。姚家港化工园位于枝江市,是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园区以绿色化、循环化、集群化、智慧化、高新化、一体化为目标,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为主体,精细化工和高端农用化工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模式,2024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55亿元。图为位于枝江市...。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具体路径。-->  青年思维活跃,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广大青年“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同时应当看到,当下部分思政课教学与青年群体需求、接受习惯之间还存在隔阂。比如,有的思政课教育不问年轻人所需,一味填鸭式灌输,实际教育效果不佳;有的思政课语言枯燥、内容空洞,没有对现实热点做出有效回应,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思政课只注重升学应试,没有做到价值认同传播,难以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更有效地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是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政教育需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效,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强化政治引导功能,让思政教育“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不等同于把思政教育变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同时要注意,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思想文化多元交织,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形成怎样的价值观,能否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理想信念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仅凭情感无法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纵观党史,无数革命先驱无一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价值认同铸就了他们牢固的理想信念。今天,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认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这是思政课着力增强政治引领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立足现实,要把思政教育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以理论深度增强说服力,以实践温度提升感染力,以创新手段拓展影响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近年来,浙江积极构建创新引领、校地联动、实践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理论、实践和精神财富,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是浙江强化思政教育政治引领功能的一把“金钥匙”。《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在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浙江传媒学院组织青年大学生创作完成《之江新语》系列短视频,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切入,通过沉浸式、情景化的走访拍摄,多场景、立体式呈现了《之江新语》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在浙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鲜活样貌,帮助广大青年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  提升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力,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既需入脑,更要走心,关键在于推动内容供给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推动传播场域从“课堂封闭”向“社会开放”拓展。浙江传媒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在建党百年之际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发起“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发起“用AI助力英烈回家”行动。通过帮助烈士亲属实现“见到亲人”的夙愿,学生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在寻找烈士资料、聆听亲属讲述、揣摩英雄神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学生们用画笔描绘的不仅是英烈的容貌,更是对烈士精神的理解与崇敬。“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吸引了全国10余所院校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这些画像和背后的故事通过展览、新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播,成为面向社会的、流动的、可分享的“大思政课”素材。在这场当代青年与革命烈士超越时空的特殊对话中,红色根脉生动传承,信仰之光深入心底。  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让思政教育“潮”起来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延安时期,我们党就通过鼓励文学创作、组织大合唱、排演秧歌剧等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播先进理念和进步思想,促进青年思想觉醒;通过开办夜校和培训班、进行座谈讨论、开展生产竞赛、组织社会调查等活动,让青年在身体力行中悟真知、在体验锻炼中增信念。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聚焦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是直面当代青年关心的现实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成功实践给予有效回应,让思政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深刻的思想说服青年学生,以伟大的成就感召青年学生,以厚重的文化滋养青年学生,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通过鲜活生动的素材、灵活有趣的形式,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思维、锤炼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政治素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教育只有把准青年的兴趣点、找准青年的兴奋点,让理论可听可视,让思想有声有色,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抽象厚重的理论思辨为主,对很多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之江新语》系列短视频的策划、生产和传播过程,着眼于增强针对性、提升吸引力。00后大学生从出生到融入大学校园的成长历程,恰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实施20多年引领浙江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步。系列短视频将这一独特思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思政育人优势,引导大学生们通过沉浸式、实景式和调研式的学习与实践,亲身投入拍摄制作,深刻感受浙江大地的精彩蝶变,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坚持“短、快、新、活”原则,视听语言年轻态、生活化、有时代感,通过网络化、多形态、立体式传播,激发了青年大学生通过“指尖”学习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让原本厚重抽象的理论学习变得轻巧灵动,是对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表达的生动探索。  “你说我听”的理论讲授模式,难以与青年学生产生情感连接,学生也缺乏体验感和参与感。“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在用中悟的有效途径。学生们不再是听课的受众,而是运用自身专业技能去完成一项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情感意义的活动的创作者和实践者。为了画得像、画得传神,青年学生需要反复研究历史、考证史料、理解人物,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的过程。当运用专业技能被赋予“为烈士寻亲、为英雄立传”的神圣使命时,专业学习便超越了单纯的技艺锤炼,升华为一种承载着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的价值观教育。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思政教育就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那些能引发青年情感共鸣的“触点”,将抽象的理论、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人物、鲜活的故事紧密结合,让教育过程成为一次触动心灵的旅程,在潜移默化间实现价值引领。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思政教育“实”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党的创新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思政教育也应当是一个激发情感、提升认知、确立价值、指导实践的过程。形成“所需—所教—所懂—所用”的精准闭环,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向。要善于捕捉学生关注的话题,精准了解学生“所需”,让课程“所教”有明确方向,让青年学生认同信服。注重效果评估,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让课堂“所教”变成理解历史和现实的“所懂”。让理论学习从问题中来,回到现实中去,引导青年学生将“所懂”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所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办好“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走出校门感知社情民意、亲身解决问题,推动思政教育从“书本说理”向“大地叙事”转变,增强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学习和传播理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传播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回看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年轻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的关键力量也是年轻人。把青年组织起来,在青年中传播理论,让青年影响青年,一直以来是党的理论宣传的优势所在。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入开展90后、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广大青年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优秀讲师”。青年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创独特的“青言青语”,切热点、抖包袱、爆金句,让党的创新理论紧贴青年传播,大大提高了宣讲的到达率、传播力。推广“文艺式”宣讲、“情境式”宣讲、“快闪式”宣讲、“直播式”宣讲、“集市”宣讲等模式,线上线下形成了“青年讲给青年听”的良好氛围。  建立高校与地方、机关与基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地区之间宣讲团常态化互学共建、互助提升工作机制,打造联学联讲共同体,围绕探源新思想、讲好新时代浙江故事和中国故事等,定期组织跨领域、跨地域宣讲活动,促进了理论宣讲走心、出新、破圈。创新推出蹲点宣讲模式,青年蹲点基层一线,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认真学习群众智慧、群众话语,做到带着思考去调研、融入群众找答案、就地取材做宣讲,尤其是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次沉浸体验、一场场实训实战中,青年学生们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进而将理论所学融进火热实践、融入个人成长。  2022年,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开展“香港青年走进浙江”系列活动。数十名香港青年大学生行走浙江,听红船故事,看烈士画展,寻古城印记,看建设场景。青年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虽然思维活跃,但缺乏对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切体认。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景点、改革开放前沿,亲眼见证国家发展成就,亲身感受社会变化,将书本上的理论阐释与大地上的实践故事相验证,实现从“知”到“信”的飞跃。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活动视频和实践感悟,增强了成千上万香港青年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浙港青年感受到香港与内地之间深化交流的益处与必要,更感受到基于共同文化血脉的共情、共通、共融。  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对思政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升华,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打破课堂边界,构建“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观,主动将广阔社会天地作为思政教育最丰富的资源库和最广阔的实践场,让青年学生脚沾泥土、目及天地、耳闻民声,才能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践行信仰”的升华,真正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思政教育只有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内涵式发展,真正培养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09 版) 【编辑:叶攀】

更进一步地,在短视频系统视频知识付费源码提供定制开发✅项目合作 二开均可 TG:saolei44✅方面,值得关注。

中新网南昌9月30日电 (朱莹)昌台婚姻家庭联谊活动30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20名两岸婚姻家庭成员参观南昌市城市规划、重大重点工程,庆国庆、看新貌、话团圆,亲身感受南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新成就。  活动中,嘉宾们在南昌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纵览”南昌,共同感受南昌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来自台湾台中市的赵柯骆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南昌小伙蒋青,发展出恋情并结婚,2010年,两人定居在丈夫的家乡南昌,“南昌是一座山水之城,绿色宜居,这些年发展迅速,我们这些扎根于此的台胞也很自豪。”图为30日,昌台婚姻家庭联谊活动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两岸婚姻家庭成员参访南昌城市规划馆。朱莹 摄  秋日的江西梅岭森林公园依然生机盎然,梅岭云端景区天净湖片区建筑及环境提升项目将在国庆节“上新”开放,嘉宾们体验梅岭云端索道,换个角度“瞰”南昌,并游览江西明清古民居博览园;始建于南宋的豫章书院日前开放,嘉宾们参访豫章书院,进一步增强昌台两岸婚姻家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归属感。图为30日,昌台婚姻家庭联谊活动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两岸婚姻家庭成员参访豫章书院。杨翔 摄  来自台湾高雄市的吴家豪2005年来南昌工作,结识了南昌姑娘并组建家庭,他见证了南昌的发展变化。国庆节、中秋节临近,他计划和家人在南昌周边游玩,“在台湾时,每逢中秋家人朋友会一起烤肉、吃月饼;大陆各地会有灯会、展览、市集等,家里也会把柚子和月饼摆在阳台‘拜月’,人们共庆团圆的方式丰富多彩。”  “今年中秋节,我们台湾的家人计划来江西游玩,我们要好好尽地主之谊,计划带他们去婺源、三清山等地游玩。”赵柯骆说。  陆配陈雪芳在台湾生活20余年,长期从事插花事业,在她看来,接地气的文化体验最能引发共鸣,中式花艺不仅是美学传承,更是两岸同胞交流的纽带。(完)--> 【编辑:王琴】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这些年,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缅怀纪念英烈,讲述英雄事迹,向英雄致敬。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一起来学习总书记讲述过的英烈故事。  2024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新华社记者殷博古 摄  李大钊:理想信念无比坚定  李大钊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大义凛然,慷慨就义,以行动证明他的理想信念是无比坚定的。  ——2021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故事】  这是李大钊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如今,在河北乐亭县的李大钊故居,每年来这里学习先烈事迹、缅怀先烈精神的人络绎不绝。李大钊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2024年9月22日,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陈树湘: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闽西这个地方为革命作出过突出贡献。长征出发时,红军中有两万多闽西儿女。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师长陈树湘不幸被俘,他撕开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故事】  陈树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长征期间,陈树湘是红34师师长。当时,红34师主要承担中央红军后卫任务。  在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重火力猛攻,红34师在湘江上游苦苦激战,掩护部分红军主力从这里突破封锁线,渡过湘江。  主力红军渡江后,红34师陷入重围。34师与敌人拼尽弹药,6000余名子弟兵几乎全部阵亡。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境下,陈树湘做出决断: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血战中,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敌人用担架将他抬去邀功请赏的途中,陈树湘醒来,撕开腹部伤口处的绷带,强忍剧痛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2025年4月2日,学生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陈树湘红色文化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默哀。新华社发(蒋克青摄)  杨靖宇:事迹震撼人心  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故事】  这是杨靖宇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杨靖宇,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在敌我力量悬殊、战争旷日持久、斗争环境艰苦的情况下,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建立众多密营,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山地游击战,逐渐成为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他曾说:“同志们,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濛江县附近,杨靖宇已饥寒交迫地与敌人周旋了五个昼夜。面对敌人的劝降声,杨靖宇以愤怒的子弹回应,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5岁。敌人残忍地将杨靖宇断头剖腹,却见其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后来,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靖宇大街、靖宇小学、靖宇广场……“靖宇”印记深深镌刻在黑土地上。  矗立在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杨靖宇雕像(2017年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曾涛 摄  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  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高风亮节的共产党人,如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战斗英雄邱少云,等等。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故事】  这是邱少云像。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今少云镇少云村)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员。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一发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邱少云牺牲后,反击部队在其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邱少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申请书中“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在位于重庆市铜梁区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武警官兵向邱少云烈士纪念碑献花(2017年9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王杰: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  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第71集团军时的讲话  【故事】  这是王杰生前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王杰,1942年生,山东金乡县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快乐”,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除了“两不怕”精神,王杰曾写在日记中“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三不伸手”精神,也让许多干部群众深受触动。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在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献出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这些年来,王杰精神感染了无数人,鼓励着人们无私奉献,挺膺担当。  在一次对抗演习中,“王杰班”所在连队官兵发起冲锋(2015年6月25摄)。新华社发(赵聪 摄)  罗阳:民族的脊梁  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故事】  这是罗阳生前照片。新华社发  罗阳是航空报国英模。2012年11月25日,身为歼-15飞机现场研制总指挥的罗阳,在圆满完成辽宁舰出海执行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训练任务返回大连当日,因连日工作,积劳成疾,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不幸以身殉职,享年51岁。那一年,民政部评定因公殉职的罗阳同志为烈士。  罗阳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国防工业再次腾飞。没有舰载机的航母就像没有子弹的枪一样,罗阳领导的沈飞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到了研制歼-15舰载机的任务。  启动舰载机项目的时候,国内技术尚属空白。面对未知的领域,罗阳一直奋战在科研现场、试验第一线。他在攻坚动员会上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干成,而且能够干得更好!为了攻破折叠翼的难关,罗阳组建研制攻关团队,一次次从头做起,拔掉一颗颗技术“钉子”。  2012年11月,歼-15成功地在辽宁舰上滑跃起飞,中国航母建设工程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胜利。  罗阳走了,但他牵挂的航空事业从未停歇。为传承烈士遗志,航空工业组建了“罗阳青年突击队”。多年来,“罗阳青年突击队”面对科技高峰不畏难,用顽强意志不断占领航空技术制高点,将一架架战鹰送上蓝天。  这是2021年6月24日在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博览园拍摄的“鹘鹰”战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王继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  【故事】  王继才在江苏开山岛上眺望远方(2017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那一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根据《烈士褒扬条例》规定,评定王继才为烈士。2019年,王继才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如今,一批批年轻人接过守岛接力棒,“守岛人”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符号,激励着许许多多军民爱国奉献、爱岗敬业、奋斗拼搏。  开山岛守岛民兵保养清洁王继才雕像(2024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执行:万方 王炳坤 王子晖 翁伟庆 牟彦秋  主笔:张芮绮 刘淼 于也童 张博群  参与报道:杨宽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阳禾】

相关文章